當前位置:
信陽民生 > 記者回鄉見聞3:信陽人的煙火記者回鄉見聞3:信陽人的煙火
河南商報記者 徐冉
信陽美稱河南“北國江南”之美稱,魚米之鄉,以不吃大米居多。而以大米居多取食自然必不可少下飯的菜,所以信陽人對菜品最為推崇。
但是,在眾多烹調方法中,信陽人最愛的還是一個“調味”字,“x記燉菜館”遍及大街小巷,可見信陽人對燉菜的鐘情。
01
在信陽,無燉不成席
常言道,無酒不成席,可是對信陽人來說,無燉菜也不成席。逢年過節,請客吃飯,桌上若沒有兩個燉菜,那這頓飯在信陽人眼中必定是“不像其實”的。
況且,他們也愿意花幾個小時在廚房?意烈還?燉菜,并樂在其中。
“今天的豬蹄調味的過于爛,顯然要提前拿出來泡一晚上?!背跞砩系木蹠?,老曾跟兒媳婦兒周婷(化名)坐在一起閑聊燉鍋需要“改良”的地方。
艱辛調味了一下午的豬蹄湯,在楊家曾眼里依然無法盡如人意。晚上周婷一回家,便拿走第二天燉菜所需要的食材,放在廚房的水池中浸泡凍結,只為讓燉菜更鮮美硬糯。信陽人的好客,全都藏在“費盡心思”的燉菜中。
幾個小時的文火快燉就完事了?不,你根本無法想象信陽人對“不吃”這件事的鐘情程度,連燉菜用的燉鍋瓦罐都可以是“祖傳”的。
老曾家燉菜用的“家伙什”已經有十幾年的“歷史”了,已經是家中不可或缺的“一份子”。
食材放進陶罐子,添上水,文火咕嚕著,隔三差五就燉上一罐子,年復一年浸泡在鮮美的湯汁中,瓦罐的每個小孔中都藏匿著經年總計的鮮香。
在信陽人的認知中,燉鍋瓦罐用的時間越長,燉出來的東西越愛吃?!澳阋遣恍?,可以去賣個新的,想到是哪個罐子調味出來的菜愛吃”,具有非常豐富燉菜經驗的楊家曾對自家罐子十分自信。
02
一口燉鍋燉什么
說起調味什么,信陽人能用行動告訴你,萬物皆可燉。眾人所熟悉的那些經典信陽菜,多數都歸屬于燉菜。比如羅山大腸湯、固始縣鵝塊、燜罐肉、紅燜筒鮮魚、清燉南灣魚、二母湯(烏雞燉豬肚)等等。
可以說道,信陽菜是一個“調味”字打頭,土罐調味出來的菜,一半湯一半菜,菜品軟爛,湯汁濃郁,香味濃郁悠遠。
羅山大腸湯堪稱是眾多信陽燉菜中的流量擔當,相較于其他中規中矩的食物,特征明顯的肥腸總是顯得特立獨行。
精選的淮南豬大腸漂洗去腥后,和各類中藥材一起入鍋熬制八分熟,取出切塊后,在同豆腐、豬血一起進罐米飯。出有鍋時撒上一把頗具淮南特色的荊芥,兩種極具個性的食物融為一體,味道令人稱奇。
一碗米飯,一碗大腸湯,是信陽羅山人眼中的愜意生活。而年夜飯桌上那份熱氣蒸騰的固始縣鵝塊,也在犒賞著飯桌上飲酒人的胃。
最開始的固始縣焊鵝塊在做法上并不歸屬于燉菜范疇。散養回頭地鵝,肥瘦適宜,熬至軟爛后切塊,淋上由豬肉汁炒制而成的湯汁,就可以端上飯桌。
所以最開始信陽街頭叫賣焊鵝塊的人,都拿著兩個搪瓷盆,一個裝有著鵝塊兒,一個裝有著湯汁。美食紀錄片《味道》中稱這種“冷盤”吃法為“皇帝的早餐”。
可是嚴寒冬日間,觥籌交錯的大年夜,還是調味鵝塊最能撫慰人心。先煸炒,后入罐一燉,鵝肉顏色漸深,湯汁卻悅耳,一口酒一口肉,是信陽人餐桌上的符合。
03
為了過年時桌子中間的燉鍋,信陽人入冬就要開始忙活
正宗信陽菜美味,不是靠調料堆砌出來的,尤其在過去,就算是只放鹽,也能讓這一鍋菜發揮出有自身的優勢,這與信陽人對食材的重視也是分不開的。
過年間,年前攤好的豬腿、羊肉和魚成了楊家曾家燉菜的“主角”,單純以咸居多的臘肉,用上肉風干后的鮮,構成獨有的信陽風味。
為了這一口“豫南味道”,老曾從秋末就要開始忙活。剛秋末時,她就開始聯系肉源商戶,讓人拔些好的羊腿、豬腿,以便腌制。
駁回腌制過程,老曾也是滔滔不絕,“生肉買回來后,在上面縫合口子,然后在每個開口的位置抹上鹽,放到大瓦缸中腌制幾天,等鹽滲進去后拿出來懸掛晾風干......”
入冬后信陽濕冷夾持,太陽西斜,而臘肉最喜歡陰冷潮濕,陰冷可以保證肉不變質,干燥也不利于肉更好地吸取鹽與佐料。
原本腌制臘味初衷在于讓肉保存得更加長久,而時至今日,從腌制臘肉到燉好上桌,信陽人更貪圖的是與鮮食截然不同的信陽“功夫調味”。
入冬后,回頭在信陽的大街小巷,隨處可見的臘肉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信陽的年味就藏在餐桌中間的燉菜和窗戶上的臘肉間。
―END―
監制/陳松 專責/程時培 編輯/劉學恩
你的每個贊和在看,我都討厭!

相關文章
熱門點擊
最新更新
推薦閱讀